黄河流域战略研究院系列研究之十四:黄河战略系列研究:讲好“黄河故事”,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

来源:国合研究院 时间:2020-03-02 浏览: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黄河的大气、豁达、不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是黄河的悲壮、寂寞、无奈。九曲黄河,奔腾向前,几千年来,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瑰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何进一步发挥时代价值?如何能够穿越千年与我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相伴相生以及共同融合?是新时代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时代命题。



一、讲好“黄河故事”的时代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问题。会议强调,要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开展黄河文化宣传,大力弘扬黄河文化。

2019年11月17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召开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推进会。会议提出,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深入研究、精心谋划。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要创新黄河文化传承弘扬,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黄河文化旅游,一衣带水,各省区应创新时代黄河大合唱,联手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携手向世界讲好中国“黄河故事”。

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有助于通过旅游发展将黄河流域的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并通过文化旅游创新黄河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方式,增强大众对黄河文化及其背后所代表的中华文明和中国精神的认同感,进一步弘扬黄河文化。

二、系统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
  
讲好“黄河故事”,需要沿黄各地市的积极担当和各尽其能,同时,需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加强系统性的谋划: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全流域文化建设。要统筹黄河沿线各省(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构建多元化融合化的黄河文化形象。在国家层面上,建议筹建黄河文化委员会,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建立高效、协同的协调机构。在黄河文化委员会统领下,制定黄河文化和旅游带发展规划,对区域布局、文化资源、发展定位、发展重点、各省(区)分工实施步骤等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谋划。各省(区)要积极投入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突出本地区文化特色、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全面丰富和融入黄河文化,共筑黄河区域文化品牌的前提下。

第二,加强层次化管理,实现文化资源分区、分类、分流域管理。强化分类管理的理念,杜绝“一刀切”。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需要进行差异化管理,可以将沿线区域划分为重点保护区、融合开放区、文化拓展区等几个区域。加强对于重点保护区内文化资源的保护,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保护体系。对于融合开放区和文化拓展区,要大力的推动文化产业化,在系统保护和适度开发的前提下,加强市场化运营,积极鼓励国企、民企等市场主体进行科学高效的开发运营。加快启动对黄河沿线历史文化、生态旅游、休闲体育等资源系统梳理,根据与黄河文化的融合性,资源的重要性、价值性、稀缺性等标准,将现有文化、旅游资源分为进行分类化管理。对于历史古迹、文化遗迹等重点保护资源,应由各地纳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此基础上,申请纳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大对已有黄河文化资源的保护。对于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的重点保护资源,应尽快进行恢复性抢救。加强黄河文化旅游分段管理,在属地管理原则下,各省(区)统筹管理本区域内的黄河文化遗产和相关资源,各市则具体负责本市黄河文化资源的日常性保护、维修以及管理。

第三,丰富载体支撑,提升全流域文化创新活力。积极申报“黄河”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探索打造国家级黄河生态文化公园。创新黄河文化遗产和资源保护利用载体,以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打造国家文化公园等手段,为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建设提供保护和发展支撑。借鉴京杭大运河的申遗经验,黄河沿线省(区)共同申报黄河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并以此为契机,加强沿线各省(区)在生态保护与治理、区域品牌建设、文旅产品和线路开发等方面协作,增强对黄河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创新开发以及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开发。打造国家级黄河生态文化公园,系统全面开展建设范围、保护与发展、文化内容、管理体制的发展路径、区域合作模式等多方面的调研,积极探索黄河文化旅游带科学建设的有效途径,将其打造成为国家生态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示范。

第四,强化市场化管理与运营,构建多方参与的开发格局。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离不开各类主体的参与,要统筹政府、国企、民企及其他社会组织和机构等多元主体,发挥各自优势。政府在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中要侧重于体制机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保障、生态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等方面的内容,为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创造良好内外部环境。国企、民企等社会机构等则充分发挥其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感知以及专业化分工优势,在全力配合政府进行资源和遗产保护前提下,开发多样化、高质量的文旅融合产品和服务,打造黄河文化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形象,凸显黄河的时代新价值。

第五,要加强科技创新应用,助力黄河文化和旅游带新业态、新线路、新产品、新服务。围绕黄河流域独特流域特征、黄河文化、瀑布河流、地质环境等黄河沿线省(区)相关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体育、研学旅游、科考旅游等不同类型的主题旅游线路。推动AI、AR、VR、全息、大数据等多种技术与黄河沿线自然和文化资源融合,一方面实现对黄河沿线重点文物资源的动态实时监控,另一方面再现黄河发展变迁以及沿线历朝特征、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等,更加立体、形象地回溯、展示黄河文化。利用新技术,开发以黄河本体、黄河沿线文化资源为核心的互动、体验性项目,增强游客对黄河和黄河文化的深度感知。利用文化创意,结合不同区域、不同时代黄河的文化特征,以黄河沿线重要资源、黄河历史典型文化特征和重要故事等为主题打造旅游演艺项目。以黄河文化为核心,打造黄河文化系列旅游文创商品。

三、黄河文化带的竞相斗艳

为进一步讲好黄河故事,挖掘黄河文化价值,沿黄各省市也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建设活动。

甘肃提出规划建设百里黄河风情线。为发展黄河文化旅游,兰州市政府以黄河两岸风光为依托,依山就势,开通了一条东西50多公里的滨河路,并打造了全国唯一的城市内黄河风情线,被称为兰州的“外滩”。不到8年时间,黄河两岸相继建成观光长廊、“生命之源”水景雕塑、寓言城雕、黄河母亲雕塑、绿色希望雕塑、西游记雕塑、平沙落雁雕塑、黄河音乐喷泉、人与自然广场,以及龙源园、体育公园、春园、秋园、夏园、冬园、绿色公园和其他沿河景观。兰州市市长指出,兰州将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做好“水润金城、水秀金城、水富金城”的黄河文章,把兰州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名城,全力推进全域旅游,打造区域旅游共同体,不断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向更好、更快、更深层次迈进。

陕西提出重点打造1号沿黄公路。“作为中华母亲河,黄河流经晋陕大峡谷和黄土高原之后,在这里造就了无数的美景和厚重的文化。有苍茫辽阔的北国风光,有柔情旖旎的洽川湿地,从千年前的吴堡石城,到现代化的韩城灯光秀。陕西省委、省政府因地制宜,将沿黄县区和景观相连,打造了一条风景优美、文化独特的全域旅游公路。这条公路被称为陕西省“1号公路”——沿黄公路,穿越榆林、延安、韩城、渭南四市,串联50余处旅游景区,整合了黄河流域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成为西北旅游板块中的新高地。

山东济南提出打造黄河流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济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山、泉、湖、河、城”于一体的独特风貌,素有“泉城”之美誉,四大泉域、十大泉群、七十二名泉、800多处天然泉水遍布市域。黄河之水深刻影响着济南,文化传统、水利河工、文物遗迹广泛分布。济南提出,讲好新时代济南“黄河故事”,打造黄河流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着力从四个维度把济南打造成为新时期黄河文化国家中心城市:一是依托黄河、泰山、孔子“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打造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二是依托黄河流域九省(区)资源,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三是依托省内九地市沿黄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黄河下游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龙头城市;四是整合全市与黄河有关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国内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