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系列研究之十五:“六问”的最大症结在人

来源:国合研究院 时间:2020-03-03 浏览:

编者按:山东省经济发展处在爬坡期,如何实现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育是滨州市委、市政府实施动能转换战略的关注点。滨州市委佘书记关于滨州经济发展“六问”值得深思。

以下是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河流域战略研究院院长吴维海博士在山东省滨州市驻京办组织的滨州市在京专家经济发展咨询会议上的专题发言。


滨州市委书记佘春明最近的“滨州六问”问得好,作风雷厉,不回避问题,令人惊警,并且击中了问题的根本,值得反思。落后并不可怕,要找到差距,敢于自我改正,知耻而后勇。


一、滨州市与江浙相比可能的八大差距


山东省包括滨州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某些领域在全国走在前列。


尽管成绩是主流,但是,滨州市、山东省这些年与江浙等比较,经济发展和改革相对落后了,其体现在很多环节,主要有八大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省委书记刘家义多次强调,从政府到企业,山东省,包括滨州市的发展理念、竞争意识和市场敏锐性都远远落后于江浙地区,以及省内青岛、烟台等地。


二是战略定位滞后。多数县市区乃至滨州市城市战略、发展定位等都滞后于政策、滞后于广东、江浙等地。


三是政策体系过时。滨州市与山东省多数地市相似,推进经济发展的区域政策少,缺少竞争力和前瞻性。


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聚集在石油化工、盐化工、铝业、建材等黑、笨、重且高能耗、高污染、高投资、低回报的生产制造环节,产品多是技术含量低、市场供大于求的“红海”。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也多是劳动密集型、化肥农药和耗水型传统产业或企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态化水平较低,生产成本高于进口价格,同质化严重,缺少国际竞争力。全市农业、制造业占比高,服务业占比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五是人才总量不足。滨州市人口总量、人才结构和年令、知识结构不合理,与江浙地区,与北京等特大城市,与青岛等省内城市比较,差距很大。辖内普通高校少,985、211和一流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留下难,数量少。专业技术人才也相对不足。


六是要素缺少流动。滨州市土地、技术、资金和人才等相对固化,缺少相应的流动机制和平台,外地引入资金、技术和人才更难,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土地、资本等资源要素下乡难、进城也难,城乡融合,一二三产融合比例低。


七是机制相对僵化。总体来看,山东省,包括滨州市干部任用机制、科技扶持机制、用人机制、招商机制、土地配置机制、企业管理机制、融资机制等与南部城市比较,相对僵化且不健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


八是激励不够充分。初步判断,滨州市干部任用、业绩考核、企业家奖励、专项扶持等激励措施少,税收、专项资金等激励手段较少,相对东南沿海、省内部分地市没有竞争力,并且往往政策不兑现。另外,对廉政、有为、担当,“李云龙式”的干部选拔任用和保护缺少有效手段,等。


上述可能的差距与不足,是山东省一些地市,包括滨州市应时时警醒且有待对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


二、滨州市发展滞后的核心是人


滨州市在山东省经济排名处于下游水平。山东省的主要问题和病灶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已多次精准诊断,并提出了治疗方案,是否有疗效,要靠全省和各地市实际行动。总体评价:山东省再次崛起有希望,但超越江浙很难,需加倍努力,再努力!


滨州市的经济问题主要是产业单一、规模不大、高能耗、高污染、低科技含量、低产业价值链环节、低利税,思想落后保守且一些中小企业视野不高,愿当草头王,不想开放合作、共享发展;各级党政干部主动作为不够,懒政、官本位、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一句话评价:滨州市跨越式发展,工作更难!


滨州市佘书记六问的主要内容:梦想、发展、改革、创新、落实、担当,这里的问题可概括为“滨州综合症”。


上述“六问”12个字(综合症),概括一句话就是:有梦-做事-考核。与管理的主要流程“目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基本吻合。


上述12个字都直面了问题(综合症),不遮遮掩掩,不避实就虚,不怕丢面子,并且地方在经济社会中各个环节的缺陷和问题(病症)可能普遍存在,少数地方的党政干部和企业家“病的不轻”,需要下猛药,出重拳。


面对山东省的经济发展趋缓,直对滨州市可能的发展痛点,接下来,具体怎么办?


笔考通过望、闻、问、切的中医把脉发现:佘书记“六问”的背后,深层次是人。


这里就需要因地制宜,出具治病的良方:滨州市缺什么?高质量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如何找到、发现、培养、聚集和激励,治疗患了“综合症”的人。这是当前紧要且棘手的问题和主要矛盾。


三、五策并举下猛药,治疗“综合症”


(一)建标准,找人育人引人聚人用人


国际标准、世界眼光,对标对表,以法规和治疗“综合症”为导向,确立目标和标准,完善制度和机制,确立并实施各级党政干部、专业人才等筛选、淘汰、培育、引进、聚集和使用机制,让优秀的人愿意干、留得住、能聚集,并且人尽其才,坚决淘汰和剔除不作为、懒政、等靠要和官本位的党政干部、骨干人员和无发展前景的企业或项目,大胆选拔和使用干部,畅通信息沟通和评价机制,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做大事,做正确的事情。


(二)出政策,弘扬有为、勤政的政商环境


搞好对全球政策、国家政策、山东省政策和标杆地区政策的研究,吸收和借鉴其好的做法,以刘家义书记对山东省2019年重要讲话为警醒,自我反省,洗洗澡,咬咬耳朵,红红脸,从市、县、乡镇三级党政主要领导和主要部门领导人的科学评估和二次考察为起点,全部人员“抬起屁股竞岗,然后重新坐下”,按照业绩、创新、执行等指标,进行系统科学论证、二次评价和综合竞聘,不以现有级别官职和资历为唯一的用人标准,积极探索突破现有党政干部任用和考核机制的新政策、新措施,鼓励创新、开放和有为,大胆使用“李云龙”式的干部和骨干人员,完善容错机制和制度,建立绩效和创新导向的综合考评指标,在部分市直部门、县、乡镇试点,等积累经验后再面上推行。同时,积极学习借鉴欧美国家、广东深圳等用人机制,大胆探所干部提拔、引进和使用新机制、新模式,在改革创新方面敢为人先。同时,继续弘扬书记集体照相让出“C”点的去官僚化意识和氛围,把企业家、乡贤、智库学者和投资家等当作最尊贵客人和急需的人才,礼贤下士,三登茅庐,给予必要的待遇和尊重,到大城市、到高校、到海外召集能人、专家、企业家和资金等,到宾州创业落户。实行最廉政的监督管理,建设一支清正廉洁、有为创新的党政干部和经济带头人,对于相关人员破格提拔,形成清爽、干净的政商、营商、招商环境和业绩、创新导向的干部晋升选拔机制。


(三)找出路,探索高精尖优组合式产业和载体


正确进行滨州市产业和城市定位,要客观,又不要悲观,要站位高,视野宽,挖掘和整合优势,探索和创造资源,大力推动政策、资金、交通等资源向滨州倾斜,来滨州聚集。同时,全面评估、分析全市、各县市区产业园、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的产业现状和价值链环节,分析城市竞争、行业竞争格局,把握机遇和战略合作环节,进行城市自身定位、品牌设计,城市之间战略合作定位,推动跨区域一体化,通过“小鸟傍鳄鱼”“蛇吞大象”等竞争策略,实现重点行业、优势产业或整个城市的整合、重组、错位、差异化或协同、跨域开放发展。同时,积极推动产业价值链的“强链”“增链”“补链”等,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利益链,完善供应链,丰富创新链,提高滨州市科技研发、管理创新、对外开放和产业协同的能力。另外,紧紧把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战略、黄河三角洲战略、环渤海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山东省动能转换战略等机遇,以魏桥铝业、农业种养殖等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提档,新动能持续培育、创新驱动和开放共享等发展模式,逐步实现产业聚集,竞争力提升和区域协同,一二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


(四)抓重点,带动产业集群和优势领域突破发展


引进国家部委等智库资源,系统研究和综合分析“六问”的深层问题和症结,研究“六问”病灶所在,研究并形成六大研究成果或政策、办法。包括但不限于:


1、《滨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

2、《滨州市重点产业现状、阻力与破解路径》

3、《滨州市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4、《滨州市企业家发展现状、困境和解决方案》

5、《滨州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及激励机制》

6、《滨州市选拔培养“李云龙式”干部试行办法》


基于“六问”及以上的治疗标准,对各县市区、各乡镇进行拉网式、全覆盖的产业评估、业绩监督和综合调研,形成滨州市、各县市区、各乡镇落实国家、山东省和上级政策文件,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大胆创新,积极开放共享的新风气、新团队、新模式、新业绩。


(五)严兑现,踏入看业绩不看颜值的新时代


滨州市委书记的“六问”,实际反映了以往某些地方在干部任用中可能存在某些看颜值,看上级领导颜色,不看业绩、不看人民群众和下级是否满意的用人倾向和不科学做法,因而导致了官僚化、不作为、懒政、营商环境和缺少创新开放仪式等现象。因此,应对症下药,敢于触及改革的深水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最严要求和省委书记刘家义对全省党政干部的工作纪律为依据,以最严格的工作纪律和用人标准,进行政策、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的规范,逐步在各级党委、政府形成上级领导提拔下属,不看颜值和熟人,不搞团团伙伙,只看业绩和有无担当,是否敢作为,有业绩、有能力、下属和群众评价高、口碑好、做事踏实,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等。要敢于大胆使用“李云龙”式的干部,选拔引进有思想,有作为,有创意,有担当和能做事,干做事,出业绩的优秀人才。同时,加大对创新、开拓型年轻企业家和专业带头人的资金、政策和资源支持,大力培育和扶持独角兽及隐形冠军。


四、政策建议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用人进人障碍

(二)强化资源要素配置,支持关键核心领域

(三)提升经济服务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四)狠抓廉政作为担当,重用创新开放干部

(五)聚焦优势产业企业,培养高精尖优产业

(六)加大业绩考核改革,倡导业绩担当氛围

(七)跟踪国内外前沿,学习标杆追赶超越

(八)严格兑现奖惩机制,不拘一格使用人才

(九)知难而进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突破重围

(十)高站位高起点,整合导入全球优势产业


(由于时间关系,具体内容在此不展开。吴维海博士2019年在山东省滨州市“市长六问,滨州如何发展”研讨会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