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泰:实现双碳目标将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

来源:国合研究院 时间:2022-12-03 浏览:

“2022碳达峰行动暨零碳城市峰会”嘉宾演讲专栏之六

 实现双碳目标将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

王国泰 国务院新闻办国际局原局长 国合院学术委员


编者按:2022年11月27日,为学习贯彻落实二十大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指示,践行党中央、国务院“碳达峰碳中和”及高端智库重大部署,增强“四个自信”,探索绿色金融、EOD等融资模式,高水平服务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百城千企零碳行动”,打造国家级零碳城市新样板、民族智库新示范,由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以下简称“国合院”)发起,联合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国家林草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世界零碳标准联盟共同在京主办了“2022碳达峰行动暨零碳城市峰会”。

峰会邀请了有关部委部长司长、院士专家、院长所长、知名智库现场或在线参加。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国合院荣誉院长程路,国务院参事、原农业部副部长、原全国扶贫办主任刘坚,原农业部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尹成杰,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黄河研究中心主任张红武,农业农村部原总农艺师、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长孙中华,海军少将吴方臣,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原司长、国合院首席顾问高俊才、国务院新闻办国际局原局长王国泰等部委领导现场或视频致辞,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院长、中国碳中和研究院理事长吴维海博士致开幕词。现场嘉宾有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战略规划研究所所长、美丽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秦昌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原巡视员、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陈炳才,首都经贸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高桂林,中软国际天使投资人马力,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刘世平等。峰会举办期间还收到了国防大学原副校长何道泉中将,原卫生部副部长何界生,工业和信息化部原纪检组长郭炎炎,中国科学院院院士刘嘉麒,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宏鑫,中国科协原局长初炳英,郑铁民院士,新疆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委书记赵文泉,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国家水利部原巡视员姜开鹏等发来的贺词。

以下是国务院新闻办国际局原局长王国泰的峰会视频演讲。

 

王国泰:实现双碳目标将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图1)

 

实现双碳目标将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

王国泰 国务院新闻办国际局原局长 国合院学术委员

 

非常高兴出席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所举办的“2022碳达峰行动暨零碳城市峰会”,也十分感谢国合院以及在座的各位能给我这么一个学习和发言的机会。说实在话,我没有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更谈不上专家,但可以学习和借鉴。下面我就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谈谈“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将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的体会。

首先,解释一下《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碳达峰与碳中和三个概念:

2017118日,到瑞士达沃斯参加经济论坛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首次深刻、全面、系统地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受到与会各国元首、政要,企业界领袖们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赏。

碳达峰(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是指在某一个时点,造成地球空气污染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经济发展实现脱钩。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中国承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与碳中和一起,简称双碳对国际来说,“双碳”目标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展示了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新努力和新贡献,体现了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为国际社会全面有效落实《巴黎协定》注入强大动力,重振全球气候行动的信心与希望,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坚定决心。这向全世界展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雄心和大国担当,使我国从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努力贡献者,逐步成为关键引领者。

对国内来说,“双碳”目标有利于中国自身促进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对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中国的“双碳”目标实质是低碳转型。2030年前碳达峰是近期目标,是迈向碳中和的基础和前提;2060年前碳中和是长期目标,碳达峰后需要更有力度的减排才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是以碳中和为目标的达峰,是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的达峰,是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促进碳强度逐步降低的达峰,而不是碳排放攀高峰,更不是冲高峰。碳中和是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创的一条兼具成本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的发展路径,与实现国家第二个百年目标同步,是实现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和深刻进步的里程碑。

其次,分享世界各地对二十大报告有关碳达峰的报道。从中可以像照镜子一样看到、领悟到几十年来中国在双碳目标的实践中所走的正确道路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美国彭博新闻社记者写道:二十大在清新、湛蓝的天空下举行,这是中国环境管理和绿色梦想的象征。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大幅减少了困扰城市居民的空气污染,发展了世界领先的清洁能源产业,并在2020年做出了可能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气候承诺:设定40年内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习近平主席上任初期到地方考察时,就发出了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的警示,他当年在地方任职时的提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现在中国环境政策的指引。美国史汀生中心环境专家特纳说:“中共从上世纪90年代就意识到,污染可能是一个不稳定因素,它可能破坏经济,中共领导人在处理这一问题时非常务实。”

——巴西247新闻网记者报道时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他说拉美也有很多原生态资源,例如亚马孙森林、安第斯山脉等,希望借鉴中国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

——香港《南华早报》称,在全球面临能源危机之际,中国正采取谨慎的方式在碳中和承诺与能源安全需求之间取得平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文件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美丽中国”也正在世界范围内激起越来越多的共鸣,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一张新名片。

——阿根廷新闻网站称,2015年至2021年间,随着空气中有害颗粒物浓度下降34.8%,北京变得更加干净。垃圾分类收集也逐步推进,中国人保护环境的意识普遍显著提高。德国“China-info24”网站20日说,“北京蓝”现在是常态,空气质量成功的故事只是中国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彭博社称,根据芝加哥大学能源政策研究所的数据,从2013年到2020年这7年间,中国空气中有害微粒的数量下降了40%,几乎与美国1970年通过《清洁空气法》后30年的降幅一样大。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说,中国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是全球“增绿”的主力军。新加坡《联合早报》21日称,中国已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联合国副秘书长索尔海姆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谈起他眼中的“美丽中国”。他说,浙江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难以置信的进步,曾经的“牛奶河”得到彻底治理,“现在让一个两岁的孩子去洗澡也完全没问题”;在内蒙古,防治荒漠化和绿化的水平都是一流的;四川的国家公园引入高科技手段来保护大熊猫;在黄河上游和长江上游,都实施了有助生态系统恢复的“智慧的”捕鱼禁令。

——“‘美丽乡村’的复兴”,德国“中国平台”网站20日报道称,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从城市来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2017年,北京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中包括促进有机农场等绿色发展措施,使农村的生活变得更有吸引力,“美丽乡村”也成为中国经济的引擎之一。

——香港《南华早报》在报道中称,尽管中国仍在继续使用煤炭,但北京在二十大报告中发出于应对气候变化的信息令人放心,表明中国减排的态度没有改变。中国政府官员说:“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报道称,这也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和报告中提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称, 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目标;2021年,中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56.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6.6%,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0亿千瓦,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

——中国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西班牙新闻杂志《变化16》网站称,中国是清洁能源投资最多的国家,今年即将打破太阳能装置安装量的纪录。中国的环保产业蓬勃发展,可再生能源领域优势明显,完全有能力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领导作用。

——世界银行最新一期《国家气候与发展报告》中称,中国完全有能力在实现其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履行气候承诺并向绿色经济转型。报告估计,中国已有5400万个“绿色就业岗位”,其中400多万个就业岗位来自可再生能源产业。

——《俄罗斯报》称,中国空气质量在过去10年中大幅改善,这是一个直接影响居民健康的指标。10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已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中国的生态伤痕正在逐渐愈合。俄“专家”网评论称,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经过40多年改革,中国早已跨越了满足民众基本物质需求的阶段。目前,摆在中国议事日程上的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推动绿色发展。

——《南华早报》21日称,在去年的“十四五”规划中,中国政府首次未设GDP的总体目标,只承诺将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年度增长目标。这些年来,中国一直强调其他一些更重要的指标,包括绿色发展、共同富裕和减少碳排放等,强调社会平等和经济增长的质量,而非速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持续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最后,我对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举办“2022碳达峰行动暨零碳城市峰会”的现实意义作几点说明:

一、引领和推动国合研究院系统深入学习二十大关于防止气候变化,促进双碳目标实施所阐述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

二、讨论和研究碳达峰行动与零碳城市创建,要采取的具体措施及行动路线图。

三、探索国合院与新华社信息中心签订为地方政府建立“融媒体报道中心”合作协议,加大对碳达峰行动和零碳城市建设的宣传报道。

谢谢!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王国泰

2022年11月27日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