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李干杰书记提出的12条措施, 山东省16个地市该怎么干?

来源:国合研究院 时间:2022-06-12 浏览:

瞄准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李干杰书记提出的12条措施,

山东省16个地市该怎么干?


吴维海  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院长、中国碳中和研究院理事长

 

5月28日-6月1日刚刚结束的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山东省委书记李干杰提出12条工作策略。山东省委省政府各部门、各地市纷纷组织学习并贯彻落实。放眼全球形势,跟踪国家战略与山东省十二次党代会重大部署,山东省省委省政府及各部门、16个地市具体该如何干呢?

跟踪分析该话题,对于山东省及各地市有较强的实践借鉴及决策参考价值。


一、增强省委省政府的五大决策分析与服务能力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省多次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历史使命,以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12条为主线,抓住主要矛盾与难点,在省委省政府的加强领导下,聚焦工作主线,创新开拓,各司其职,明确权责,加强协调,政策引导,积极当好全省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解说员、服务员、协调员,确保全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扛牢“走在前、开新局”光荣使命,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走在前、开新局”,既是战略指引、又是实践要求,为山东省及各地市奋进新时代、走好新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全省上下要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勇于担当、加压奋进,努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山东省委省政府各部门作为12条措施的完善者、推动者与引领者,要聚焦主线,牢记使命,立足各自职责,做好如下五方面的政策决策与综合服务:

一是搞好国际形势及国家政策研究。鼓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开展基层调研,加强各部门调研与分析能力测评,跟踪分析国际形势、国家战略与山东省省情,以国家政策、行业规划、各地市规划定位、党代会定位等为依据,以国家战略为准则,加强和完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与经济统筹能力。

二是完善政策与经济运行机制。探索并优化政策体系、运行机制与岗位职责,改善各领域的营商环境,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增强党委政府的服务意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三是增强党政干部对下服务与帮促能力。围绕全省12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大干部培养,出台激励机制,鼓励党政干部深入基层,探索地方督导机制,外派机关干部,到各城市蹲点帮促,精准施策,精准服务,精准帮促,切实提高政策水平与服务主动性。

四是搭建资源聚集及综合服务平台。整合智库与行业专家,完善服务机制与团队,做好地方经济分析,扎实做好对各地区的政策引导、产业孵化、资源支持与平台赋能,以更加务实高效、精致致精的专业技能、工作作风,带好头,领好路,作地方经济发展与改革创新的驱动者、护航者与参与者。

五是强化改革创新氛围。针对山东省及各地市思想相对保守、创新氛围不强等现实短板,省委省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与激励机制,全面推动组织变革与干部任用改革,完善创新容错激励制度,出台风险容忍度评估机制,鼓励创新与实践变革,鼓励党政机关流程改革与人员精简优化,压缩流程与部门机构,减少各类非必要的会议与内部工作事项,腾出更多时间与人力,鼓励对外经济参与、调查研究与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各级党政干部的经济决策能力、政策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各城市的决策效率、质量与经济发展效能。

二、确立全省16地市六大共性发展策略

党代会是各级党组织的统一行动与执政纲领。山东省12次党代会确定了全省未来5年的党的政策、政治、经济、科技、文教、法治等领域的政策性、规范性指南,是各地市党委、各级政府的行为准则。

从山东省在全国的经济排名与经济特征看,山东省是我国经济总量与人口规模全国排名靠前的大省份,经济发展质量良好。截至2018年,土地调查面积总计15.80万平方公里,山东省紧邻北京,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省份。根据山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省常住人口为101527453人。截至2020年,山东省辖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16个设区的市,县级政区136个(市辖区58个、县级市26个、县52个),乡镇级政区1822个(街道693个、镇1072个、乡57个)。

山东省的经济规模在全国具有重大的影响。山东省GDP2021年在全国排名第三。截至2021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为83095.9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29.03亿元,同比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 33187.16亿元,同比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43879.71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青岛市GDP总量14136.46亿元,排名全省第一;济南市GDP总量11432.22亿元,排名全省第二;烟台市GDP总量共 8711.75亿元,排名全省第三。从山东省经济发展中的不足看,产业偏重,能耗过高,生态治理的压力巨大。同时,山东省对全国制造业、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等的贡献很大,具有极大的战略地理价值与经济地位。山东省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注重战略思维、强化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和整体推进疫情防控、区域协调发展、碳达峰碳中和、能源保供、安全生产等工作,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发展和安全等关系,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安全等综合效益最佳。”这对全省范围内如何推动区域发展、推动碳中和、能源安全等提出了全局的、前瞻的要求。

基于以上总体分析与山东省政治经济地位,立足山东省12次党代会定位、山东省经济布局与主要挑战,确立山东省及16地市未来5年经济民生等领域可能推进的六大共性谋略:

一是始终保持共同的指导思想与跨域协同的总体要求。山东省委省政府,以及16个地市党委政府必须以“十大创新”引领全方位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必须牢牢把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并联合打造山东半岛各具特色的城市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节能降碳,探索打造高质量零碳发展的省域范例。必须始终把“走在前、开新局”作为各地市各项工作的总要求,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转型与开放发展。必须坚持开放发展与跨域协同,以资源协同、产业延伸、人才共享、平台一体化等共赢思维,构建竞争与合作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二是全面创新乡村振兴模式与动能转换体制机制。基于山东省十二次党代会的12条工作部署,全省16地市要增强政治站位,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做好工作排序,探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思路,大力培育新动能新业态,加大实体经济孵化与重点扶持,提高区域科技含量与发展质量,争创动能转换的新示范。同时,学习借鉴并继续挖掘“潍坊模式”、“诸城模式”、“寿光模式”、“章丘模式”等乡村振兴案例,立足各自特点,积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各地市要坚持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积极做好基本农田保护与开发,抓好粮食生产、农产品质量、区域品牌及生态治理,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共同富裕的新样板。

三是坚持“六个一”战略定位。全省各部门及各地市要遵循“六个一”,即:坚持“一个统领”,始终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握“一项根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聚焦“一条主轴”,始终聚力高质量发展;守好“一排底线”,始终做到安全发展;打造“一组生态”,始终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产业生态、市场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锻造“一支队伍”,始终从严从实管党治党,以党的建设、人民利益、高质量发展等作为一切行动的核心,久久为功,必有所成。

四是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及科技转化应用能力。山东省各地市最大的短板是科技创新能力问题。各地市要高度重视科技投入与成果转化,创新科技合作模式,强化区域科技力量的培育、扶持,采取各种可行的激励措施,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效能与产业水平,引进或整合一流科技人才与团队,鼓励产业创新中心等孵化与规模化、链条话发展,提高本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及科技成果含量。

五是强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塑造与改革开放。各地市要增强危机感、使命感,持续分析与跟踪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研究制定化解方案,采取科学统筹的工作措施,积极遏制经济下滑与出口萎缩等现象,要增强各方面的信心与投资预期,积极做好国内消费市场扩张以、收入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拓展亚非等国家市场,不断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程与商贸质量,增加外资投入与国际合作项目落地。同时,以产品与技术为抓手,以园区及实体企业为载体,持续强化对外开放与区域协调,积极构建产业协同、优势互补、均衡发展的区域城市群、特色产业带。

六是全面打造生态零碳城市与传统优秀齐鲁文化。山东省生态环境脆弱、工业制造单位能耗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任务繁重。全省12次党代会提出了近零碳示范、碳达峰试点等重大工程,全面推动能源等十大领域的碳达峰碳中和工程,这是全省及各地市的历史责任,也是实现山东省及各地市生态零碳、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议首先在威海、潍坊、青岛、日照等城市、园区率先示范,典型带路,然后在面上推广。同时,积极开展我院与全国各院所联合推动的“百城千企零碳行动”,共同在一些地市县区、城市、园区等规划建设零碳城市、零碳园区、零碳企业等示范项目。加大传统文化利用与开发,积极挖掘与弘扬齐鲁文化、海洋文化、三圣文化(农圣、文圣、盐圣)、红色文化等,提高齐鲁文化、特色文化的产业化水平及对全省经济的贡献度、带动力。

三、探索各地市“差异化、协同化、零碳化、共享化”发展思路

   山东省16个地市执政理念、地理位置、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各有不同,由此导致各地政策体系、管理水平、资源禀赋、人才队伍、产业基础、交通区位与发展模式等存在差异。

基于山东省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任务与路径,必须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各有特色,确立各自的实施路径与步骤。

从全省各地市产业布局看,总体呈现为济南、青岛、烟台、潍坊等东部地区、沿海城市的服务型产业、科创型企业、先进制造项目、高效生态农业、以及海洋经济等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或产业布局相对集中。而山东半岛中西部的聊城、枣庄、淄博等城市高能耗、煤化工、钢铁、冶炼等重工业占比大。动能转换则以济南、青岛、烟台等城市的龙头企业较为典型,齐鲁文化、海洋文化、运河文化等呈现城市组团、带状链接的总体业态。其中:青岛、烟台、威海等城市的海洋经济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的水平,以山东港口集团为龙头企业的全省港口经济呈现与城市、园区、黄河流域各城市等融合发展的趋势。

从全省16地市贯彻落实12次党代会会议精神的有关报道来看,各地市披露的信息较少,后续方案公开的资料不多。总体判断,16个地市应该因地制宜,科学决策,一地一策,差异化竞争与跨域合作,应该采取“差异化、协同化、零碳化、共享化”的发展路径及“施工图”:

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城市,政策资源、区位优势、产业布局、人才供应与文旅交通等基础较好。按照山东省12次党代会提出的12条工作要求,济南将重点做到“六个聚力、六个持续”。一要聚力提高发展质效,持续壮大综合实力,努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要聚力增强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业能级,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三要聚力深化改革开放,持续释放发展活力,不断开创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四要聚力推动融合发展,持续改善城乡面貌,加快构建“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努力在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中更好发挥引领作用。五要聚力抓好生态保护,持续优化环境质量,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绿水青山底色更靓、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六要聚力发展社会事业,持续增强民生福祉,解决好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共享省会改革发展成果。

青岛。作为山东省GDP总量最大、开放程度最高的沿海城市,在海洋经济、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国际贸易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贯彻落实省12次党代会12条工作部署,立足青岛沿海开放优势,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深入实施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加快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突出科技创新引领,高水平打造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发挥好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要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建好用好上合示范区、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开放平台,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加快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要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深化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坚决把“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落到实处,加快打造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要坚定不移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自我革命精神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淄博。作为山东省石化、陶瓷等智造业占比高的城市,生态治理与新动能培育的任务重,同时,拥有齐文化的历史遗迹与挖掘与传承的潜力。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着力抓好经济运行、重大项目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现代服务业高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实施产业赋能和产业品质提升行动,重点推进传统产业“五个优化”改造、新兴产业新动能跃升、产业链群培育、数字化赋能、骨干企业壮大等重点领域,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确保制造业占比始终保持全省首位。深化科教创新赋能行动,实施科技赋能品质提升“五大工程”,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构建“全周期服务”“全要素保障”的科技政策体系,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实施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农产品、脱贫群众生活、乡村产业、乡村建设、内生动力“六大品质提升工程”,推动数字赋能、生产能力、有效衔接、产业发展、绿色生态、农村改革“六个走在前、开新局”,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淄博特色板块实现新跃升。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建强文化文艺新鲁军,塑造文旅产业新优势。

枣庄。作为山东省煤炭产业发达的工业城市,又有抗战文化的产业基础,传统产业转型提升是长期的工作任务。贯彻省党代会12条工作部署,扎实推行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台帐化管理机制,统筹抓好经济运行调度、重点项目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等工作。加快实施“链长+链主+链盟”工作机制,打造成长型企业雁阵,实施双全双百工程,建立全链条现代产业体系。融入鲁南经济圈和淮南经济区。推动城市园区绿化,争创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加快创建国家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市。实施《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措施》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和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建设等工作相互贯通衔接,探索培育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枣庄范例”。

东营。作为山东省石油城市,也是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与能源城市,具有黄河、渤海两大水系的交汇处,湿地与石油资源丰富,如何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对东营市做出的生物多样性、能源安全等重要指示,是东营市的头等大事。东营市应聚焦发展主线,进行经济民生的总体布局,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对各区县及东营经开区等实施重点产业链长制,推动传统产业加速转型,新兴产业集群集聚,优先打造高端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努力在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中走在前列。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践行“双碳”战略,深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全力推动生态保护修复,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持续实施生态多样性建设,打造湿地经济与湿地公园。做好耕地保护与开发利用,全卖你保障粮食能源安全,切实抓好盐碱地综合利用,着力稳定粮食产能,全力保障油气供应,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为端牢粮食、能源“两个饭碗”作出东营贡献。推动科技与工作创新,围绕省党代会提出的新思路、新举措,争取在全省创一流、作示范。抓好保运行稳大盘工作,高效落实稳定重点企业运行、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等政策措施,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打造生态零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黄河三角洲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

烟台。作为山东半岛经济发达、产业基础较好、一二三产布局均衡的海洋城市,正在全面构建新时代动能转换、低碳发展示范。学习领会山东省12次党代会重要部署,深入落实“1+233”工作体系,全力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壮大成势、重大项目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全面增强城市影响力带动力,着力打造“五美”乡村,建设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洋,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打造共同富裕市域范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智能低碳城市,守住守牢疫情防控、安全生产、防汛防灾、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等“一排底线”,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面落实扩需求“十大行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重点产业链全部建立链长制,实施链长、链办、链主“三链”联动,形成共抓产业链、贯通上下游的发展格局。深入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高水平打造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试点,打造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城市。坚持向海图强,在建设现代海洋强市上奋力突破,实施海洋优势产业示范行动,实施海洋科技创新强基行动,开展智能低碳城市试点,为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多作贡献。

潍坊。作为山东省高端智造、乡村振兴及海洋化工等规模较大的地区,是全国乡村振兴的示范城市,有较好的港口经济与海洋经济基础。按照山东省12次党代会工作要求,认真梳理落实涉及潍坊事项,锚定“一二三”目标,坚持“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不动摇,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政治意识和责任担当,大力弘扬“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落实服务企业专员制度,打造亲清政商关系潍坊样板。抓好优秀青年企业家和民企接班人培养制度,建设潍坊企业家学院。加快实施核心区“3=9+N”产业布局,打造国际食品谷、中国农机谷。完成农村清洁能源供暖改造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积极推动寿光、诸城等乡村振兴新模式,峡山生态区、临朐县等零碳城市示范、青州、寒亭等文化旅游与风筝产业规模化,潍坊滨海新区等动能转换与政府债务优化、产业园区升级,积极培育潍柴动力、格尔声学、天瑞重工等高端智造、氢能、磁悬浮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推动消费升级扩容,打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提升“潍坊智造”知名度,建设“数智潍坊”,鼓励发展“智享产业”,建设三农数字化平台,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打造中华预制菜产业第一城、加快建设千亿级一流高新区。争创国家级产教融合示范城市。推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建设,抓好黄潍输油管道复线项目、胶州高密临空经济区、平度-胶州-昌邑绿色化工区等一体化先行区建设。

济宁。作为儒家文化的圣地,孕育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各个时代的历史人才,同时具有优秀文化挖掘与产业发展的基础。学习贯彻李干杰书记12条重要部署,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狠抓经济运行、政策落实、扩大消费、项目建设、外资外贸和“一排底线”,聚焦提升“231”产业集群能级,以关键产业链为主抓手,全面推行“群长+链长制”,打造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中心。实施高成长企业三年倍增计划,打造一批标杆示范企业。把招商引资作为“天字号”工程,用好“产业地图”“招商地图”,构建“1+N”协同创新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构建“种子高企—准高企—高企”梯次培育体系,打造千亿级交易中心,建设国家级大型现代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加快港产融合提效。推动港口与腹地产业板块高效协同、双向联动,吸引加工制造、物流商贸、供应链金融等产业集聚,大力发展临港产业集群。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强化节水监督管理,落实《济宁市城市管理品质提升攻坚年实施意见(草案)》《济宁市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草案)》,做好经济转型的政策保障。

泰安。作为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泰山及海岱文化等的承载城市。将全市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山东省党代会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抓好新型工业化、黄河战略、文旅融合、城市提升、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六项重点任务,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研究和传承中华文明,与建设泰山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结合起来,坚持保护、利用“两手抓、两手硬”,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探索。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深入开展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行动,全面推行“链长制”,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化工四大支柱产业,提升发展新能源、医药及医疗器械、出版印刷、纺织服装四大优势产业,前瞻布局数字经济等未来产业。持续加强科技研发创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泰安模式”。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推行“田长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纵深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绿化美化五大攻坚行动。紧紧抓住泰山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整合文旅资源,创新文旅业态,壮大康养产业,打造彰显泰山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和康养“泰安名片”。

威海。作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总书记定位为“精致城市”的沿海开放城市,具有刘公岛甲午海战等历史景点、特色旅游及远洋捕捞、海洋牧场、船舶制造、港口经济、海洋碳汇、光伏发电等产业基础。加快落实“三个十大”要求,细化完善“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行动的各项目标、任务、措施,扎实推进经济工作,全力稳住经济大盘。优化提升基层治理工作,统筹做好社会民生等工作,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推动实施“十强产业”行动计划,制定落实支持产业链、细分产业扶持政策。聚焦“三个坚决”,加严“两高”项目管控力度,严格落实“五个减量替代”等措施,促进“两高”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做好停滞重点制造业项目处置盘活,为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发展腾出更多空间。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经济”等领域,精准发力新兴产业培育,推动国核自仪、明阳、远景等5个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项目落地实施,争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

日照。作为生态环境突出、钢铁冶炼、休闲旅游等资源良好的沿海城市,锚定“十二个方面工作”主攻方向: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聚力突破,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招引力度,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在新旧动能转换上聚力突破,坚持优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做深做实链长制,积极培育壮大数字动能:在扩大内需上聚力突破,强化有效投资支撑,抓实项目谋划储备,提升消费服务供给:在乡村振兴上聚力突破,坚决扛牢粮食安全重大责任,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在海洋经济发展上聚力突破,发挥好港口龙头作用,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上聚力突破,抓好“三大枢纽”建设,聚力突破县域经济,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深化改革开放上聚力突破,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落实,推进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民主法治建设上聚力突破,大力发展全过程民主,积极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在促进文化繁荣上聚力突破,积极推进文化“两创”,抓好精品旅游项目建设,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推动民生改善和共同富裕上聚力突破,实施收入倍增、教育提质、健康促进、社保扩面提标“四大行动”,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聚力突破,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在安全发展上聚力突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牢牢守住政治安全、疫情防控、生产安全等一排底线。

临沂。作为红色革命老区、现代物流聚集与乡村经济独具特色的内陆城市。为贯彻落实山东省12次党代会精神,着力做好四项重点工作:一是学精神、提升标杆。围绕“走在前、开新局”,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在全国革命老区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综合实力在全国地级市中进位次、人均占有在全省提水平,力争5年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8000亿元和600亿元。二是干实事、细化任务。把强省建设项目化,重点实施工业“十个一批”、沂河新区“十大工程”,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打造数字、国际、绿色、链式商城,以乡镇为主体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支持县区跨市共建园区,创新普惠、科创和转型金融,力争工业总产值5年过万亿、物流总额3年过万亿、贷款余额明年过万亿。三是改作风、服务群众。践行沂蒙精神,强化“12345”热线作用,用好人大、政协、纪委监委、媒体等监督力量,解决群众诉求,增进“党群同心”。抓实直播电商等新兴领域党建,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提升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水平。四是提效能、事争一流。开展“夺旗打榜”,县区分项目、招引、科技、效益等设榜,市直围绕争资金、争政策、争项目等设榜,每季一排名、亮出红黄旗,引导各级担当作为、干事创业,以扎实成效向省委交出合格答卷。

德州。具有高铁、高速等交通枢纽便利,具有黄河流域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叠加的优势,现代农业基础良好。学习贯彻山东省12次党代会重要精神,德州市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借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北接南联,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聚焦“三个十大”,坚持先进制造业立市强市,立足培育“541”产业体系,以“三三倍增”行动计划为引领,狠抓基础再造、产业策源、补链强链、企业培育。精准布局产业链条,以链主企业为核心、上下游融通为主线,狠抓集成电路、环保装备、高分子及复合材料、新型纺织、汽车(新能源汽车)等关键支撑产业链。全面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增强创新策源能力。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建设“一区四基地”,争取建设德州至雄安新区快速通道。全力服务黄河国家战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打造面向京津冀鲁乃至全国的“中央厨房”。深化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打造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打造社会大救助体系升级版。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把政治生态建设作为党委(党组)“一号工程”,建设“五型”机关和干部队伍,一体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激励干事创业。建设有为政府、法治政府、为民政府、清廉政府,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聊城。作为江北水城、运河聊城以及黄河流域重要城市,历史文化、职业教育、现代铝业及农机智造等产业基础较好。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市,全力推动“十大扩需求”行动各项举措落实,狠抓产业振兴;充分激发改革发展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一体推进,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加快内陆港建设,推动欧亚班列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外贸新业态;打造生态宜居良好环境,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积极推动路网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加快推进“文旅兴市”,全力擦亮“江北水城”城市品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弱项,持续跟进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决守牢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等“一排底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倡树“严真细实快”的作风,建设富强、创新、开放、美丽、幸福、奋进的“六个新聊城”。

滨州。近些年在山东半岛经济发展中处于相对落后的阵营,农业面积较多,传统智造业占比大,交通相对不占优势,人才相对匮乏、科技水平总体不高,存在发展的痛点与短板。未来五年要积极谋划高科技、生态零碳项目,让投资的动力和潜力充分释放;坚持大平台带动大创新,推动科创平台从有到优,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架起桥梁,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产业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变成现实生产力;坚持大改革带动大发展,以开放倒逼改革、改革推动发展,开展“山东走在前,滨州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解决干部的思维方式问题,开展“在滨州、知滨州、爱滨州、建滨州”主题实践活动,解决发展的内生动力问题;坚持大招引带动大转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在存量上搞替代,把传统低效产能就地改造成高端绿色产能,在增量上做招引,把产业链延长,把附加值提升;坚持大治理带动大安全,紧盯“一排底线”,完善风险隐患的“预测、预警、预防”体系,治理模式的“智防、心防、共防”体系,治理格局的“共建、共治、共享”体系,真正用高质量治理带动高水平安全;坚持大保护带动大生态,抓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农业投入结构的调整,让“生态颜值”转换为“发展增值”。坚持大服务带动大民生,主动服务、用心服务、高效服务,开展好为市民、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驻滨单位、基层组织服务,真正让企业家舒服、让老百姓满意。干出“开新局”的样子,要全力提升“八大品质”,让发展品质更高、科创品质更强、开放品质更活、服务品质更优、文化品质更好、环境品质更美、民生品质更实、平安品质更稳。通过“七大变化”的实现,带来“八大品质”的提升,为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作出滨州应有贡献。

菏泽。作为山东中西部城市,有着牡丹等旅游资源,近年来积极创新,大胆拓展新产业,经济增长超越了本省一些地市,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坚持把重点突破作为跨越赶超的有效手段,持续深化重点产业、乡村振兴、城市功能、营商环境突破,加快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持续走好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路径,努力实现更大突破。突出固本强基、蓄势增能,以更实举措保障经济平稳增长。坚持供需两端发力,精准对接省“扩需求十大行动”。突出工业强市、动能转换,以更大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航空经济”“高铁经济”,鼓励发展康养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夜经济”,进一步活跃消费市场。推进精细化城市管理。以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为抓手,支持鼓励企业和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管理,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实现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全覆盖。全面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共同富裕,让民生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启动新一轮“突破菏泽、鲁西崛起”行动相关工作,制定可操作、可落实的实施方案,为菏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作者:吴维海,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院长,中国碳中和研究院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