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维海:地方高质量发展与零碳城市的科技驱动和标准化战略

来源:国合研究院 时间:2021-09-04 浏览:

地方高质量发展与零碳城市的科技驱动和标准化战略

吴维海,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


一、碳中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路径和战略性任务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2018年12月,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说,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指我们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部战略任务的时代,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0年9月22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做出庄严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美好生活、文明和谐、美丽等,既是绿色、零碳的,也是碳中和及高质量的。因此,碳汇、减碳、碳中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路径。


国家面临“两大变局”,需要全面推进碳中和 。一是全球百年未有之变局:全球经济普遍衰退。在2020年爆发、延伸到2021年的疫情,导致多数国家经济严重下滑。美国人口数仅占世界的4%,新冠疫情蔓延并加剧。全球确诊于2021年7月30日接近2亿例。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却占全球总数的18%,抗疫失败严重拖了全球抗疫进程的后腿。美国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美国对我国出口产品征收关税,限制我国高科技进口等。美国对中国军事及科技封锁。美国在南海、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等制造争端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地震等灾害。气候上升导致自然灾害、地震以及疫情等。世界全面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欧美国家承诺2050年碳中和。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百年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清晰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目标。明确提出“十四五”经济增长速度目标,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标。2021年上半年我国同比2020年实际增速12.7%。


国家美:降低气候温室效应,需要碳中和;国家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碳减排和碳中和。


二、科技创新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和零碳城市创建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影响美国创新最大的三件事 :一是1862年的《莫里尔土地赠与大学法案》使得美国得以大量创办州立大学,保证了美国大量的人才与财力投入创新;二战范内瓦·布什建立美国政府资助科研的体制;1980年通过的《贝赫-多尔法案》。《莫里尔法案》明确了由政府支持的研究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由谁获得,主要发明人和承担科研任务的机构,而不是政府。美国注重高等教育、发展军民融合模式、政府采购激发技术创新等措施,为美国科技创新提供了动力。2019 年美国联邦政府预算总额 4.4 万亿美元, 占美国 GDP 的21%。其中研发预算为 1181 亿美元。美国智库承担的前沿科技研发、技术评估、政策改革等对美国政府决策层有深远影响,较有名的智库包括兰德公司、黑斯廷斯中心、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遗产基金会和布鲁金斯学会等。


专利是体现国家 科技创新的有效指标。对16个国家2018年发布的授权专 利数量进行比较,美国拥有的授权专利数量最多,为 161970 件;第二位为日本,50020件;第三位为韩国,22059 件;第四位德国,17433 件;第五为中国,16 318件。


对中国科技创新与技术转化的启示与借鉴:


一是发挥市场和企业在科技研发中的主导作用。美国以研发投入引领科技创新前端以应用研发直接满足市场需求。政府引导应用研究和开发领域与市场需求对接,避免过于超前的研发投入;


二是以市场需求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政府进行技术研发的商业价值和投资风险评估,政府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扶持政策、项目资金、财税补贴等,完善研发投入体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三是,建立公共基础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支持政策,发挥政策工具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引导作用。重点关注产业创新链的下游政策制定及相关制度之间的互动机制,体现政府对原始技术创新的经费倾向、知识产权的保护及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等。


四是,采用“政府技术采购的发展模式”刺激颠覆式。苹果手机、IBM、波音飞机等都是政府投资研发,帮助私营企业度过成长危险期,赢得最初市场的成果。尤其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高风险研发领域,保证原始技术转化,实现商业化。


五是,增加对中小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构建多元投资主体的创新金融环境。1)科研经费向科技型企业或者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合作项目倾斜,明确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位置;2)政府对高新科技中小企业政策扶持,包括基金计划、人才引进、税收抵扣、贷款优惠等;3)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向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倾斜4)鼓励银行、贷款平台等加大中小企业应用研究和成果开发的投资。


六是,建立国家认可的技术经纪人资质。美国高校的 OTL 模式非常成功,归因于专业的技术经纪人团队运作。

地方高质量发展和零碳城市建设需要突破制约发展的难点痛点:


中国历史上受“巴统组织”和“瓦森纳协议”限制,航空航天、军事技术、精密加工、微电子、船舶航海、生物工程的高端技术领域一直被封锁。


美国全面推动对我国技术封锁。2019年5月,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2020年5月,美国商务部产业安全局以“外国直接产品规则”的名义限制芯片向中国企业出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将华为和中兴通讯认定为“国家安全威胁”,禁止美国国内电信运营商将政府补贴资金用于采购中国企业的设备。美国将哈工大、哈工程等高校列入“实体清单”,对EDA(电子设计自动化),Matlab、CAD等工业软件禁用。


美国禁止部分中国留学生入境,暂停和限制通过F(学生)和J(访问学者)签证进入美国学习或从事研究的中国公民入境。MCF 针对的关键技术包括量子计算、大数据、半导体、5G、先进核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 AI。

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规模32.1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 2020年,我国对东盟、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前五大贸易伙伴进出口,分别增长7%、5.3%、8.8%、1.2%和0.7%。美国的贸易壁垒挡不住中国对外贸易。


影响我国高质量发展与零碳城市建设的主要痛点:


碳排放总量和单位能耗过高,产业结构偏重,高能耗、高污染,核心关键技术占比低;芯片、仪器仪表、精密制造、高端材料等被欧美等西方国家控制,高端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科研管理体系存在制度性缺陷,科技研发投资力度偏低等。


中国具有超强的创新能力。只要找准问题与痛点,我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联合行动,一定可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破美国等多我国的高科技封锁,占领国际产业的高端。尊重创新,就是要有科学的创新规划,要有充足的预算和人才准备,有科学研金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和技术交易、转化运行体系。


三、提速构建我国碳中和及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体系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 ,生态产品指由生态系统提供的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物质产品与服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主要包括生态产品的价值评估机制和价值转化机制。


“欧洲绿色协议”提出了行动路线图,通过转向清洁能源、循环经济以及阻止气候变化、恢复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些措施涉及交通、能源、农业、建筑业等领域以及钢铁、水泥、信息和通信技术、纺织和化工等行业。


碳中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需要经过30多年的努力才能实现。碳达峰和生态产品权属界定、价值提升、价值核算、价值交易等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内容。


碳达峰的七条工作措施,主要包括: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进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等。


英国标准协会发布《PAS2060:2010碳中和评价规范》规定,碳中和要做到“两声明、一披露、一抵消”。“两声明”指碳中和承诺声明与碳中和达成声明,“一披露”指碳足迹披露,“一抵消”指抵消温室气体排放。《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系列国家标准(GB/T32150、GB/T32151.1-12)、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学中的森林经营、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行业制定的温室气体审定/核查机构要求(CNAS-CC04)、林业碳汇项目审定和核证指南(LY/T2409-2015)等。


研究并借鉴国际碳中和已有标准,构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的标准体系。国际标准《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ISO14068)、《环境标志和声明III型标志》(ISO14025,已转化为国家标准GB/T24025)、《环境标志和声明–足迹信息交流的原则、要求和指南》(ISO14026)。与GB/T24025相关的产品种类规则(PCR)国家标准等。


科技创新驱动国家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确定,成果评价体系确认了科技成果的权属、价值、激励与交易规则等。


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等,需要科技创新,需要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确认、评价、标准建设以及成果转化机制、交易规则等予以保障。



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2021年6月份开始实施全国首家“12345零碳智库行动” ,出版专著《中国碳达峰碳中和、零碳城市及碳金融行动指南》 ,吴维海在7月17日“首届中国碳中和峰会及零碳城市峰会”上,代表与会单位和嘉宾宣布了倡导共建“百城千企零碳行动”。“为建设生态地球和美丽国家,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们共建共享中国碳中和研究院(智库平台),并付诸积极的行动。我们自觉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发挥专长,聚集资源,协同推动全球、全国、各城市的低碳生产、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办公和低碳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承诺和行动宣言。”


四、科学构建零碳城市标准化建设的施工图和情景图


厘清标准的三个核心问题:标准内涵、标准方法和标准原理。一流的国家或企业抢标准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018年1月1日实施。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是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国家鼓励采用推荐性标准。


标准化与零碳城市的关系 :标准化是“零碳城市建设的基准;零碳城市是标准化的成果体系;零碳城市建设需要清晰的标准体系与成果认证、转化、交易机制。案例:碳交易市场;零碳城市验收,等。


构建“零碳城市”的标准化体系的施工图、场景图。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部署,编制实施标准化战略行动计划,明确工作要求和重点任务;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标准化发展规划,加强区域、行业等标准化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抓好贯彻落实,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标准化建设路线图:对标国内标准和国际领先实践,分析标准化的内在动因和文化特征,确立零碳城市、碳中和标准化的重点任务与路线图。落实《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研究关注的标准化、科技成果评价等重点难点:相关标准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关系研究,标准体系的制定与实施壁垒、制约因素和对策,等。



构建国家与地区多层次的成果评价和标准化体系:倡导设立国际标准化组织,搭建双边和多边对话交流机制,构建国际标准、成果评价认定等共享规则。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等制定与优化 。国际标准的参与和制定:在细分领域重点突破,制定并引领国际标准,同时,全面研究和实施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和全球标准:围绕国内、国际两条主线,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多边等标准一体化为阶段性目标,推进融合欧美国家标准互认,构建全球标准化体系。


我国的标准治理模式:以政府协调为主, 强制性标准占主流。积极实施标准化体系改革,吸取国际上社团、企业等标准推广经验,发挥政府引导与监督作用,探索完善市场加反垄断的组合模式。


五、完善标准化建设与成果转化评价的保障机制


完善国际标准化体系与成果评价认证机制:政府职能的持续转变、 标准化服务平台建设 、国际标准化组织建设 、标准化运行监督机制、标准化研究风控体系 、标准化组织绩效改革 、标准化制度深层改革 、构建标准化案例体系。


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专业服务平台。对于各类标准,要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强化政策协同保障,加快发展规划立法,进一步推进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示范工作。


制定标准化建设提升计划,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加强标准制修订管理,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深化地方标准化工作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标准与科技创新互动,将标准研究、成果认证等纳入国家科技计划、地区财政支持范围,将各类标准作为科研考核指标,完善科技成果应用与成果评价报告等制度,促进科技成果标准化、产业化。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建设,2021年中国标准委从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标准化水平、加强“碳达峰”标准化支撑力度、推进乡村振兴标准化建设、加快社会建设标准化进程4个方面重点做好37项工作,主要包括:加强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工作,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传感器及科学仪器、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瓶颈”,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技术攻关和标准研制;研究起草“碳达峰”标准化行动计划,健全支撑“碳达峰”目标的标准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标准化建设行动等。


 以标准化推进零碳化、品牌化、国际化:


1、鼓励各方参与和共建标准体系。制定标准化发展规划,加强区域、行业等标准化相关规划衔接协调。编制实施标准化战略行动计划,建立企业标准化机制,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建设管理。


2、构建全方位标准化服务体系。发展壮大市场标准,精简优化政府标准,深化地方标准化综合改革,扎实推进标准化军民融合。


3、塑造国际标准的民族品牌。实施品牌与标准提升规划,建立国际标准化协调新机制。推进标准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治理、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协同发展、开展广泛标准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