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谋划,量力而行,打造国际一流的公园城市---2021年4月27日在四川成都的城市规划专题授课

来源:国合研究院 时间:2021-04-28 浏览:

受四川日报邀请,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院长吴维海博士为城市规划等学员讲授了“系统谋划,量力而行,打造国际一流的公园城市”专题讲座。


吴维海从国际国内形势及国家公园城市政策等研究入手,开始了本次授课。


一、  国内外宏观形势


1、全球政治经济存在极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仍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从全球范围来看,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每日新增确诊病例仍在屡创新高。


逆全球化浪潮和新兴保护主义兴起。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社会关系失衡,民粹主义蜂起,政治分裂和“极化”严重,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全球问题凸显,全球治理陷入困境,大国之间难以形成共识。


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美国作为第一大经济体独善其身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对全球产生极大的外部溢出性,全球性经济面临通胀的风险。各国复苏路径分化,国家间生活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中美关系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贸易战和科技战仍在持续,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激烈。


2、生态宜居宜业是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


从国外看,欧美国家推动城市花园建设。新加坡“花园城市”的成功建设;马来西亚的布城获得全球公认的“智慧型花园城市”的美誉;英国从大伦敦的规划开始便注重城市公园和乡村公园的协调发展,注重城乡生态系统的建设;美国波特兰享有“玫瑰之城”的美称。


从国内看,成都市享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近年又提出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江苏省依托苏州等城市,完成了环太湖地区的生态绿道绿廊规划;深圳市是我国内地率先划定生态控制线的城市,为城市生态留够充足的空间,成为真正的“千园之城”。


总体来看,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趋势。


3、我国对世界做出了庄严承诺:碳中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2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做出庄严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推动重点部门和行业率先达峰并进入下行区间,是推动全国碳排放达峰和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抓手。2020年9月,《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征求意见稿发布,预示着碳交易市场即将在电力行业开始全面实施。而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电力、航空等行业,预计会在“十四五”期间逐步纳入中国碳市场。


公园城市体现了生态、节能和碳消耗的严格控制,与国家未来战略紧密相关。


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园城市重要部署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视察,在天府新区调研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全新理念和城市发展新范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习近平在五中全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草案中均提出了绿色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新思路、新定位。规划草案中提出了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统筹安排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涵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要推进新型城市建设,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


5、十四五关于绿色发展定位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具体来说,一是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二是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三是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四是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定位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新时代推动西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增长极和发展新动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优化全国区域发展布局的关键支撑。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二、  公园城市内涵、理论与演变


1、内涵


公园城市≠公园+城市,不能单纯看公园数量,更不是大建公园,而是覆盖全市的大系统。公园城市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具有以下四大特征:一是突出了以生态文明引领的发展观,二是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三是突出构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四是突出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形态。


2、 理论


(1)系统观念


公园建设的系统性、公园与城市的系统性、资源消耗与供给的系统性;人与城市的系统性、人与自然的系统性等。


(2)金山银山理论


公园体现了生态和绿色;城市具有经济与文化功能,有浓厚的金山和经济的色彩;公园与城市结合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完美结合。


(3)梯度发展理论


经济发展、城市进步与社会文明紧密相关,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紧密相关。


原始社会农耕时代不可能有公园的发展基础;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城市的雏形不稳固,出现过贵族的园林,如皇家花园等,功能也极其简单;民国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民不聊生,何谈公园?改革开放后,经济逐步发展,生态更加重视,在经历了高能耗和雾霾等之后,政府和社会更加认识到生态河公园的历史价值;有尊严的生命,以人民为中心等成为新时代的核心词和我党的执政根基,公园城市的技术和氛围逐步形成,公园城市大推进的时代全面来临。


3、公园城市的演变


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1984年,钱学森首提“构建园林城市”设想;1990年,他又明确指出“城市规划立意要尊重生态环境,追求山环水绕的境界”。1992年10月他再次呼吁:“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园林.”称之为“山水城市”理论。


1992年,原建设部就先后启动“园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评比。《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对不同地区和规模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绿地覆盖率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2004年起,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启动“国家森林城市”评定程序。


2015年4月,《江门市公园城市建设工作纲要(2015-2020年)》颁布实施。


2015年,贵阳市启动“千园之城”建设工程。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时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从此“公园城市”理念逐渐为众人知晓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4、国际最佳城市实践及借鉴


新加坡被誉为“花园城市”。从李光耀总理提出了“绿化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的城市发展构想起,通过逐步构建“区域公园、邻里公园、公园连道、生态廊道、小动物”的花园城市特色空间体系,提高城市公园的可达性,增强城市生物多样性,实现了从“城市里的花园”到“花园里的城市”,再到“大自然里的城市”的转变。新加坡的城市绿化法制健全,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于在城市中乱砍滥伐、践踏草坪和攀花折枝的不文明行为,政府将采取约束措施;注重创造宜人的生活空间,对于提供屋顶绿化和阳台绿化的开发商,将会放宽对阳台面积的限制,为住户提供更大的更舒适便捷的空间;注重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加坡划定了众多的自然环境保护区,在城市规划中考虑给生物营造合适的栖息地,确保生态链的完整.这些措施让新加坡的生态环境和国际知名度得到显著提高,也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5、成都公园城市实践及经验


(1)引领探索“公园城市1436”新理念。1个崭新的发展范式: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4个鲜明的时代导向: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3个有效实践途径:从“产城人”到“人城产”、从“城中建园”到“园中建城”、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6个突出的价值目标: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和美好生活的社会价值。


(2)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洞见公园城市价值经纬。成都天府新区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公园城市”建设,规划“一心三城”主体功能区发展总体布局,为未来走向制定更具竞争力的发展路线。“一心三城”规划凸显两大特点,一是进一步体现了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将有助于打造链条完整的相关产业,形成聚集效应。二是每个功能区的主体产业明确。


(3)以新经济为络坚持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天府新区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转化的实现形式,以生态投入吸引高水平的产业投资,加强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立足全球整合资源,发展科技创新与高技术服务、国际会展、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以“公园城市”品牌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4)创一流营商环境,建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天府新区创新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扶持新经济企业聚集发展,不但有“开窗见田、推门见绿”优越的生态本底,坐拥两大国际机场、绿色交通出行率达85%的便捷交通体系等营商“硬环境”,还有天府新区从产业政策、资金扶持、营商环境等多个领域、不断完善的政策扶持支持体系,以及不断创新的一流的营商“软环境”。


三、公园城市规划模式及误区


吴维海谈到了公园城市建设与开发要避免的一些误区:


1、公园城市与以人民为中心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公园城市”的第一个字即为“公”,“公”代表了公共参与性、人民所有性,包括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是“公园城市”的第一要义和基本属性,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根本体现。建设公园城市,重中之重就是要以人为本,这是公园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要根据各类城市居民的需求,满足人们对绿色空间的要求,通过更为简洁方便的模式,让城市居民就地就近地享受公园空间带来的城市乐趣。


2、公园城市与美好生活


公园城市建设坚守城市初心——让生活更美好。实现城园融合、田园生活、人气活力三方面的品质生活。成都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发布的全球首个《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指出,城园融合,将城市全域建成一个大公园,以组团嵌套、蓝绿渗透、无边界融合的方式,将城市融入大自然、实现无处不公园;田园生活,意在引领以公园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以功能导向的绿道系统,承载游憩休闲、绿色通勤和公共服务,让市民出门即公园,园中享生活;人气活力旨在营造焕发精彩、融洽的生活氛围。从市民多元需求出发,提升城市活力,鼓励邻里交往,促进商业繁荣。


3、公园城市常见开发模式


公园城市推动城市建设模式转变,一是从“产、城、人”到“人、城、产”,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二是从“城市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城市”,让城市建设符合公园化的环境要求,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实现“无公园不城市,先公园后城市”。三是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围绕人的需求、从使用者角度积极建设多样场所、策划多种活动,通过设施嵌入、功能融入、场景带入,全面营建城市场景。目前成都规划实施打造山水生态公园场景、天府绿道公园场景、乡村田园公园场景;将公园建设融入社区和产业功能区建设,打造城市街区公园场景、天府人文公园场景、产业社区公园场景等6大场景营造。


4、当前公园城市的主要误区


(1)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处处有公园、绿地可能是对公园城市最直观的理解。公园城市不等于“公园+城市”。许多城市在尚未开发的城市边缘地带重新规划出一个巨大的生态空间,来满足城市建设公园的设想,甚至一些地方居然将城市公园和水系建设在离城市主城区十几公里远的地方,交通也不是特别方便,这样的公园虽花了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投入,却很难让更多的居民受益。


(2)把大量的生态绿色资金投放在景观工程中,中看不实用。建设公园城市,是要满足人们对绿色空间的要求,通过更为简洁方便的模式,让城市居民就近地享受公园空间带来的城市乐趣,这种以人为本发展模式是公园城市的发展方向。


(3)城市公园的公共属性缺失。现有的城市发展模式中存在着大量与房地产开发项目结合在一起的绿色空间。这些绿色空间被大院所封闭,受益者只是购买了小区住房的社区居民。这种房地产大院的内部公园的管理模式,丧失了城市公园的公共属性。


(4)相关城市忽视自身的财政能力水平,大搞公园工程。不惜成本地建设城市公园,代价还是需要城市居民来偿还。所以公园的建设要因地制宜,要厉行节约,要提高投入效率,应该根据自身的财政能力水平量力而行。


(5)近些年,许多城市的建设,更多关注的是视觉效果,忽视了使用的功能。忽视了方便的服务,更忽视了每一个空间内都可以通过增加服务内容来增加城市的就业机会。


四、  新时代公园城市的开发建设


吴维海阐述了新时代公园城市的规划与开发思路。


1、规划建设思路


一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和大跃进


二是,以人为中心,就业优先,多维融合,协同推进


三是,突出产业和城市首位度,避免园林化


四是,城市与乡村统筹谋划,与区域战略一体化


2、开发路径


一是,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是,突出人民为中心,优先关注和解决人的需求


三是,重点项目为支撑、园林建设为载体,注重公益性与商业性协调


四是,突出城市功能建设与提升,体现绿色公园化


五是,突现城市开放性与包容性


3.建设内容


一是,重点公园社区规划与建设


二是,重点公园项目建设与提升


三是公园性政府和企业的建设与衔接


四是公园式家庭和楼宇建设与提升


五是城市就业与“四宜”城市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


六是城市开放与生态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及实施


4、主要标准


一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标准


二是城市建设标准


三是人民生活较高标准


四是推动社团标准、城市标准、国家标准等的制定与示范


5、资金来源


一是,公益项目的财政资金


二是,商业性项目的社会筹资


三是,城市发展基金与产业基金


四是,生态环保类基金和资金


五是,社会赞助,以及其他资金与渠道。


6.风险控制


一是,规划风险的评估和控制


二是,项目风险的评估与控制


三是,财务风险的评估与控制


四是,综合效益的评估与风险控制


五是,其他风险管控


7.公园城市与乡村振兴的衔接


一是,规划并阐明公园城市与本地乡村振兴的关系


二是,谋划公园城市建设的乡村振兴项目


三是,做好不同战略的统筹与资源筹措


四是,公园城市的国家记忆与城市功能


8.公园城市的优先保障次序


一是,保就业


二是,保休闲


三是,保生态


四是,保项目


五是,保示范


六是,保协同


七是,保开放


八是,保战略(与区域十四五战略要高度匹配)


五、  公园城市的2035年展望


1、成都公园城市展望


成都将实现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三步走”发展目标。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开创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面向未来,成都将突出生态型、高质量、人本化、有韧性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特质,探索中国特色、时代特质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擦亮“三城三都”品牌,大力培养全社会国际视野、创新基因和争先意识,逐渐成为公园城市的世界性标杆。


2、全国公园城市展望


未来公园城市将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统筹安排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涵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打造一批集科技赋能的创新城市、实现碳中和的绿色城市、传承天人合一哲学智慧的人文城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韧性城市于一体的生态宜居宜业宜养宜游城市。


3、世界公园城市趋势


公园城市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致力于建设成为和谐美丽、充满活力的永续城市。


世界公园城市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让城市成为安全、自然、健康的美好家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市民在生态中享受生活、在公园中享受服务,提高市民的幸福度和满意度;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突出生态价值导向,探索绿色引领、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坚持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让城市成为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


坚持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公平、智慧的未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