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系列研究之十六:朝阳区“十四五”营商环境战略研究

来源:国合研究院 时间:2020-03-03 浏览:

一、研究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一年来,我国不仅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亦已公布。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北京进入减量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优化营商环境被列为北京市委、市政府的“一把手”工程。2019年以来,北京已召开市级专题调度会60余次、部门间协调会200余次,高效协调解决了一批问题,成为推进改革不断深化和政策落地见效的重要保障。朝阳区作为首都功能的中心承载地,需要深化对“四个中心”功能的理解认识,深入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规律,在落实城市总规、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作出示范。朝阳区要进一步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补齐优质服务要素,强化行政审批、中小企业服务、企业退出机制、企业权益保护等工作,提高国际化精准服务能力,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打造国际一流的商务中心区。

二、研究内容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从营商环境内涵界定切入,分析国际营商环境、国内营商环境宏观形势,以及北京市营商环境政策及背景形势,在分析当前朝阳区营商环境现状、问题差距及面临形势的基础上,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对标国际通行规则和最佳实践案例,本报告创新点在于通过国外、国内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对标分析,构建朝阳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为丰富营商环境评价理论体系,优化朝阳区营商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和样本示范。围绕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和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朝阳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主要目标、工作思路和重点举措。下一步优化环境的举措重点在于: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优化营商环境要建立常态化的企业建言机制,畅通企业参与渠道。营商环境的优化不只靠数据,更需要靠口碑。更加重视营商环境政策的执行,避免虎头蛇尾,防止重出台、轻落实。在营商环境改革中不能只要考虑立规立法,更重要的是执法的力度和落实的成效,不仅看政策的制定,更要看政策的实施,以及部门之间的协调。第三,“硬条件”和“软环境”两手抓,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在继续优化市场准入、投资贸易、要素供给、政务环境等“硬条件”的同时,在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公平审慎的市场监管、包容的创新生态等“软环境”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将营商环境工作推向深入,提升企业的获得感。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检索国内外各种文献数据库,搜集国内外营商环境政策和典型案例,研究北京总体规划及对朝阳区功能定位,朝阳区营商环境相关资料、未来趋势等,国内外典型模式、经济数据、评价考核指标等相关文献,为课题研究提供相关基础。

2、SWOT分析法

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朝阳区营商环境具备的优势和劣势、外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得出应采取的战略方向和举措。

3、问卷调查法

设计民营企业对朝阳区营商环境和9+N政策的总体评价表、营商环境指标问卷表等,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样本分析,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4、案例分析法

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分析新加坡、上海、深圳、西安等地营商环境标杆地区先进经验,剖析朝阳区优化营商环境的短板,提出朝阳区营商环境优化发展的科学道路和体制机制。

5、国合研究院独创“345”研究模型

运用国合研究院独创的“345”研究模型,进行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分析,聚焦核心关键问题,研究并确立朝阳区优化营商环境的问题和措施,力求具有高度、宽度、精度和亮度,力争课题报告的系统性、层次性、前瞻性、操作性和规范性,确保实现预期的目标。

6、国合研究院独创的“6+”、“6找”分析法

国合研究院独创的“研究+”的分析工具,具体是:“6+”、“6找”,主要内容包括:+模型,找方法;+政策,找依据;+调研,找方向;+对标,找标准;+基础,找方位;+路径,找策略。适用于朝阳区营商环境改革和发展的研究。

7、实地调研法

深入一线和基层,到北京市、朝阳区、北京市朝阳区政务服务中心、社区、镇村和产业园区、骨干企业、基层党支部等进行访谈和现场调研、问卷调查,归纳和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及经验借鉴。

8、专家座谈法

针对“十四五”时期朝阳区优化营商环境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措施对策等,召开专家研讨会,征求专家意见。对于阶段性成果,邀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北京市发改委、朝阳区、上海市政府等专家、顾问,采用专家访谈、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进行研讨,咨询专家意见,优化报告文稿。

9、其他研究工具

包括三层次产业组合、SCP、PDCA等方法。


四、报告思路

第一章 朝阳区营商环境现状分析

(一)营商环境内涵界定

营商环境如水,水活则鱼大。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营商环境包括影响企业活动的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等方面,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招商引资的多寡,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区域内的经营企业,最终对经济发展状况、财税收入、社会就业情况等产生重要影响。概括地说,包括影响企业活动的法律要素、政治要素、经济要素和社会要素等。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二)国际、国内宏观分析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持续上升,我国发展外部环境中的挑战因素明显增多。中美贸易摩擦面临升级风险,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如何在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和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变幻中赢得机遇、赢得主动、赢得优势,一定意义上讲,靠的就是营商环境。只有好的营商环境,才能吸引更多人才、资金、技术,从而增强我国经济的稳定性与抵御外部风险和压力的能力。今年以来,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力度更大、节奏更快。10月23日,《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发布,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的行政条例;11月5日,第二届进博会承诺“继续优化营商环境”。除国务院、各部委以外,各地方政府也加速出台营商环境改革措施。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近期已经出台或酝酿制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措施。

(三)北京市背景分析

按照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实现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不断推出改革创新新举措,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营商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作为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中国的样本城市之一,北京市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日前印发的《北京市新一轮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被称为北京营商改革3.0版。近日,世界银行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国排名跃居全球第31位,相比去年提升15位。北京作为样本城市,营商环境得分在去年大幅提升的基础上,再次提升4.6分,跨入全球前30名行列,其中开办企业、获得电力、登记财产等5项指标均进入全球前30名,部分指标跻身前十。一系列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北京市多年来不断出台的新政新规,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法治化保障。2018年3月,北京公布优化营商环境的“9+N”(9项主要政策和N项配套措施)一揽子政策,以精简环节、精简时间、精简费用、增加透明度为重点,努力为企业创造审批少、流程优、效率高、服务好的营商环境。同年7月,《北京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正式公布,其中明确提出要针对企业在设立、建设、运营、发展等全生命周期涉及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靶向攻坚、精准发力、综合施策。时隔不到1年,“9+N”政策就升级到了2.0版,进一步“简流程、优服务、降成本、强监管”,解决营商环境的痛点和难点。近日,北京市正式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政策3.0版,包括12大方面204项任务,数量超过前两版总和。

(四)朝阳区营商环境改革成效

北京优化营商环境的“朝阳模式”。朝阳区是首都国际交往中心,使馆、写字楼、豪华酒店、跨国公司总部雄居北京之首。朝阳区商业发达,城市建设一流,是北京首屈一指的高品位生活区域。作为首都经济大区,朝阳区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企业发展环境,全面统筹全区各项政策,加强政策协同,推出了一系列的新招、实招,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出台了《朝阳区关于率先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意见》,实施了“三个一百”企业服务计划,建立了对企业常态化的“服务包”制度等,让企业感受到了营商环境实实在在的优化。2019年,北京市朝阳区在放管服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的一些创新做法被全市推广。朝阳区在营商环境改革深度攻坚和前沿探索中围绕国际化服务、文化科技创新服务、政务服务、企业家服务、优质教育服务等“五大品牌”,着力打造优化营商环境“朝阳模式”,其中在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和办理建筑施工许可等方面的创新性改革更为突出。

第二章 朝阳区营商环境问题差距及面临形势

(一) 政策实施精准,深度治理有待加强

1、朝阳区社会治理任务重、头绪多、难点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运用好科学思维。

2、朝阳面积很大,城乡接合部多,也是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突出的地区,矛盾交织复杂,安全隐患不容忽视。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完了,不要再成为另一种形态的瓦片经济。

(二)信用体系待健全,企业融资困境需突破

1、金融机构改革创新力度与企业预期仍有较大差距。服务创新仍偏向保守,对服务中小企业的银行和担保机构没有有效的激励措施,没有真正调动起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积极性;金融机构在降低金融信贷成本方面努力不够,银行主动减免收费项目实践效果不佳,政策普及率不高。

2、直接贷款诉求多回应少。即便顺利取得贷款的企业,也常受到断贷、抽贷、压贷的困扰,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出现重大问题。

3、新兴行业融资更难。中关村申报IPO的企业多数属于新兴行业,部分新经济企业的商业模式具有一定创新性,目前尚不存在其所属行业的审核标准,上市发行审核中只能比照类似行业的标准予以审核,与公司实际业务模式差别较大,为企业申报带来较大困难。

(三)法治环境尚需优化,监督检查亟待加强

1、法律法规体系仍有空白。现行法律法规在规范新兴业态发展方面有待加强,例如无人超市,按照原有审批流程,需要申请单一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这将极大提高无人超市的运营成本,必将影响整个产业的迅速发展。另外,司法成本高也饱受诟病,企业认为通过诉讼解决纠纷的周期太长。

2、市场准入和资源配置不平等。部分企业认为民间投资的隐性歧视依然存在,民营企业的“二等公民”地位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变,尽管政策层面多数行业对民营企业是放开的,但在具体操作层面,“非禁即入”很难落地,民营企业在资源分配、政策扶持、融资贷款等方面遭受的不平等待遇,造成竞争过程中“民企带着枷锁与国企赛跑”。

3、政府失信行为时有发生。有企业反映个别基层政府严重缺乏契约精神,拿合同当废纸,“新官不理旧帐”,公务人员法治意识淡薄,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依然存在。

4、“一刀切”做法依然存在。

5、工商登记和注销有盲区。开办企业的隐形门槛仍然存在,透明度有待提升。

(四)共性问题依然存在,民企发展任重道远

1、人才瓶颈依然存在。企业人才方面遇到的主要障碍,包括外地人才进京落户难,生活成本逐年上升导致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大量流失,为引进人才解决住房需求的配套政策不完善、职住矛盾仍突出。

2、区域壁垒依然存在。有的上市公司并购需要在外地开展,给企业发展扩张带来诸多不便。

3、企业发展与政策优化的矛盾依然存在。企业方面,民营企业对外界营商环境的改革呼声很大,但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自身要求却往往不高;响应“一带一路”和“走出去”的愿望较为强烈,但自身的国际化视野和水平仍有欠缺。如外汇管制问题,或为新兴课题,如增值税、新商业模式许可和准入问题,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调研,制定出台顺应形势发展且行之有效的发展政策和指导意见。

第三章 营商环境国内外比较考察

对国内外代表城市营商环境先进模式进行考察研究,对朝阳区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借鉴。

(一)新加坡:法治优先模式

新加坡的法规体系较为完善,拥有健全和公正的司法审判系统,为知识产权保护、吸引人才、劳动者权利保护、鼓励移民等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通过健全公正的司法审判系统、完善企业纠纷解决渠道推动市场秩序的完善。其《竞争法案》通过禁止某些约束市场竞争的商业行为来促进健康的市场竞争行为。同时,新加坡具有世界上最好的知识产权保护(IMD世界竞争力报告)法制,主要法律有《专利法案》、《商标法案》、《注册商标设计法》和《版权法》。

(二)香港:国际化优先模式

香港优质的营商环境得益于高度的开放,主要体现在政治文化交流、经贸投资往来和城市管理水平方面的国际化高标准,扎堆的各国领事馆、便捷的国际航线与航班,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体系和良好国际语言环境、便捷舒适的公交服务让香港成为了高水平的国际化政治文化交流中心;国际金融服务的便利化、简单低税制和国际性的金融人才的聚集推动了香港现代金融服务业繁荣,且高标准的城市规划、市政建设、交通管理、公共服务等让香港成为便捷、宜居的国际现代都市。

(三)   深圳:效率优先模式

深圳率先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着力打造高效的便利营商环境。深圳市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优化业务流程,简化审批程序,实现了审批环节做“减法”、审批效率做“加法”,各单位充分利用大厅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业务的平台优势,根据窗口业务特点,打破部门边界,加强单位间横向业务协同,建立多层次横向联动机制,促成审批业务无缝衔接,提升一体化程度。前海e站通服务中心率先在全国应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理念,前海局法定机构实行服务人员企业化运营管理机制成为深圳重效率、重法治、重服务的重要体现。

(四)天津:便利优先模式

天津滨海新区以贸易自由、投资便利、金融服务完善、高端产业聚集、法制运行规范、监管透明高效、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等为内容核心和总方向,探索投资便利和贸易便利的措施。通过成立行政审批局和综合执法局,幅度减少、取消审批事项,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政务服务便利化;通过扩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对民营资本和外资的开放领域,对于外商投资率先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创造条件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体制等方面创新,加快金融领域改革创新;依托“一线放开”实现通关便利化。


第四章   构建朝阳区营商环境指标体系

(一)国外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对标

世界银行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5大阶段。即:创业阶段、获得场地阶段、获得融资阶段、日常运营阶段以及出了问题阶段。有学者将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指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监管程序的复杂性和成本,包括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获得电力、登记财产、纳税以及跨境贸易;另一类是法律制度的力度,包括获得信贷、保护少数投资者、执行合同、办理破产以及劳动力市场监管。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从法治化和便利化的角度将其一级指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监管过程的复杂程度和费用支出的指标,一类是反映法制保障程度的指标。世界银行在营商环境项目管理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可供朝阳区借鉴,比如民生方面,对涉及到老百姓的项目特别是农民的项目,世界银行的专家都亲自到项目点进村入户去访谈,进而发现问题并去解决;另外,他们非常重视老百姓的培训,特别是技术工人和农民。

(二)国内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标

现如今很多政府部门已从过去的“政府端菜”转变为“百姓点菜”;从“我要怎么办”转变为“企业和群众要我怎么办”;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破解企业办事痛点难点。对于营商环境评价,国内学术界和地方政府已经形成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成果。

总结国内营商环境评价的实践来看,评价方法经历了“完全参照世行指标,到结合中国特色探索符合中国语境的指标体系”的过程。梳理国内的研究成果发现,从营商环境评估的发起机构来看,发起机构涵盖科研院所、中央媒体、国内外民间智库等,类型多样,且以第三方评估为主;从研究对象来看,评估对象涵盖大中型城市、县域城市、市辖区级,且多为大中型城市营商环境评价,较少涉及县域、区间营商环境评估;从研究范围来看,国内营商环境评估正经历从全要素评估,到制度要素评估,再到法制要素评估的发展历程;从具体评价指标来看,经历了从宏观“硬”环境评估,到宏观“软”环境评估,再到微观“软”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尝试将市场主体主观感知引入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在实践领域,国家发改委的指标体系在保留和丰富国际通行的评价指标基础上,融入中国改革的时代要求和地方特色,从衡量企业全生命周期、反映城市投资吸引力、体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3个维度构;地方政府层面,广东、江苏、福建、厦门、山东、辽宁沈阳等省市或者基于法治政府建设、或者基于简政放权、或者基于接轨国际化营商环境,均设计了与营商环境相关的评估指标体系。

(三) 朝阳区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的问题及构建

1、指标体系构建前提需明确营商环境内涵。对“营商环境”有不同理解,会导致不同的评估重点,从而形成不同的评估体系。

2、指标体系构建应该符合中国语境、朝阳语境。世界银行对于全球经济体营商环境的评估持续了十几年,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评估方法。但从朝阳区的适用性来看,指标体系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各指标代表的经济社会效应差异大,未充分考虑不同经济体的现实国情、市情;第二,忽视政府监管的积极面,政府有效的干预有时是必须的。因此在营商环境评价实践过程中,世界银行的指标体系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应该符合朝阳语境。

3、指标体系构建应避免“重硬指标、轻软指标”的问题。软环境相对硬环境而言,是物质条件以外的政策、文化、制度、法律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综合,是营商环境建设不可或缺但又常忽视的重要内容。在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构建中,应将制度、法律等因素考虑其中。

4、指标体系构建需要避免“重法人、轻自然人”的问题。政府在营商环境建设中的作用体现为制度供给、产权保护,而市场主体作为政府和营商环境的“顾客”,才是营商环境的最佳评价者。因此,指标体现构建中,要提高对自然人的重视问题,将市场主体的感受度引入指标体系构建。

(四)国合研究院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国合研究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对标国际通行规则和最佳实践案例,独创“五力”模型主要从企业的生命周期、政府的协同办事力度、营商环境的创新应用、政府对营商环境的重视度及营商环境标榜示范等方面进行考虑,并赋予营商环境执行力、协同力、支撑力等一级评估指标较高的权重,突出营商环境的核心内容,围绕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和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为丰富营商环境评价理论体系,优化朝阳区营商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和样本示范。

第五章 “十四五”时期朝阳区优化营商环境对策措施

一、优化营商环境的主要目标

朝阳区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主题教育重点聚焦的内容之一,坚持以企业为中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朝阳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切实提升群众、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举措,“放、管、服”就是放权同时加强管理和服务。

二、工作思路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对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来说,落实这一要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需要精准施策、倾情帮扶,从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北京进入减量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朝阳区要以城市总规统领全区各项工作,切实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使落实总规的过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减量发展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必须提高发展质量,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地发展。城市更新不再是依靠增量,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需要深入地研究。

一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二要高质量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和高质量发展经济,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今后的发展大势,朝阳区要乘势而上,不断提高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才能提高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重点举措

(一)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1、朝阳区要在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中提高城市品质。要推动城市管理从物理思维向智慧治理、从工程手段向管理手段转变,精心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城市的便利化、智能化水平。

2、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是唯一的衡量标准。要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对本地群众培训力度,让群众提高就业技能、提升职业荣誉感,切实融入经济社会转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掌上办、自助办、智能办”,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让企业和群众感受到朝阳营商环境的显著变化。

3、强化系列配套功能。注重强化居住、商业、教育、医疗等一系列配套功能,完善路网设施,建设生态停车位、临时夜市,建设湿地公园以及开展水体治理,加快企业周边城中村治理,努力打造产城融合试验区等。用一系列实际行动,营造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稳商的浓厚氛围。

4、完善综合“服务包”。“服务包”是北京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做法,既根据企业定位提供普惠的政策集成,又针对企业发展遇到的瓶颈、需要政府协调帮助的问题,依规按政策量身定制解决方案。朝阳区应进一步充分发挥总部经济及服务业、金融产业、上市企业等产业政策和相关奖励政策作用,从人才服务、产业发展、业务拓展、空间资源、政务服务等方面,制定包含常规政策和个性化政策的综合“服务包”。

(二)用法治打造最佳营商环境

1、立法支持要与时俱进。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建章立制,加快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制度框架,营造规范有序、公开平等的法制环境;加紧制定和完善新兴业态所对应的法律法规,让新兴业态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快研究制定《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坚持开门编条例,认真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着力解决企业反映突出的痛点难点问题,为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2、政府进一步践行契约精神。新近出台的《北京市大力营造企业家创新创业环境充分激发和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若干措施》明确,80%的事项要实现“一门”办理,70%的事项要实现“一窗”分类受理,且不得以政府换届、相关责任人更替等理由改变政策承诺或毁约。“十四五”时期朝阳区应进一步细化政府换届、相关责任人更替等理由改变政策承诺或毁约等违约行为的惩戒力度。

3、中介服务要专业精准。进一步发挥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准确及时解读相关法律法规,最大限度帮助企业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

(三)持续提升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

1、做好横向比较学习。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对标外省市区如上海浦东新区等地先进经验,加强工作交流,做好比较研究,虚心学习借鉴,主动看差距、找不足、补短板,真学、真做、真改,推动朝阳区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有更大提升。

2、做好纵向自查督办。对标自身改革目标,督查进展成效,查摆梳理问题,挖掘典型案例,做好近期、中期、长期规划,稳步推进朝阳区营商环境国际化进程。

3、优化外资营商环境。加强同国际经贸规则对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力度,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扩大进口,提升利用外资质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

(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常态化机制水平

1、建立常态沟通反馈机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资源优势,发挥企业家主体作用,积极搭建党委、政府和民营企业沟通交流反馈的长效机制,对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行跨部门研究、会诊和解决,努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2、建立长效宣传培训机制。组织开展分级分类培训,面向企业持续开展政策宣传解读,面向政府公务人员持续开展政策和业务培训,形成宣传教育与工作开展互为促进的长效机制,通过多种形式扩大政策覆盖面、提升政策知晓度和应用度。

3、完善第三方评估工作机制。重视政策出台后的落地与执行,建立责任清单、整改清单,建立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注重发挥专业智库等第三方作用和优势,持续开展各项政策实施效果的综合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为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