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永恒,感恩一生

来源:吴维海 国合研究院 时间:2022-06-17 浏览:

 

2022年6月19日,又到一年父亲节。尽管这是源自西方的节日,但是,对于中国的父亲、父亲的父亲以及他们的子女来说,是个值得记忆与珍爱的日子。

说到父亲,就应追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经典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先祖与民族寻根、家族寻根等。中华民族正是有了血缘与传承才生生不息。


那么,父亲的内涵到底是什么?父爱到底有多深?子女对父亲的爱又有多少呢?这是敏感但是绕不开的几千年的话题。

 父爱永恒,感恩一生(图1)

中国的父亲绝大多数对子女是无限的爱:从小到老,从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养大成人,到自己慢慢变老,父爱直到永恒。这与西方的文化截然不同。

 

翻开历史画卷,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华文化观、历史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


自盘古开辟天地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演变,父亲与父亲(夫)姓逐渐成了一种传统。远古的随着母亲姓氏有其历史记载。《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段记载反映的历史情况是,少典氏部落的男子出嫁到有蟜氏部落中的姬、姜两个姓族后,其中姬姓的女子生下黄帝,姜姓的女子产下炎帝。黄帝和炎帝虽同为少典氏部落的男子所生,却分别姓姬和姓姜,黄、炎二帝是生长于母系姓族而从母姓的。黄帝不仅本人从母姓,子女也多与其父异姓从母姓。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的思想开放,当代随着母亲姓的子女逐渐增多。

父爱永恒,感恩一生(图2)

父亲节来了,大家在想什么呢?你问候或看望自己的父亲、父亲的父亲了吗?血缘与传承、父亲与子女的关系与相互扶持、彼此理解与呵护,是个重大、敏感的话题,值得思考与研究。

有人说,当今社会,血缘淡了,父母子女感情淡了,子女(包括儿媳、女婿)对父母(公婆)的孝与尊重氛围少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事实,大家想必有各自的答案与见解。

仰望星空,人类是沧海一粟;面向未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对于中华文明的挖掘、传承与弘扬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共同使命。

传统文化的糟粕要消除,优秀文化的精华要传承、弘扬。“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有其精髓,也有不适合现代理念的地方,但总体上有其积极意义。其中:

“礼”指按等级与人相处,对待别人。有君臣之礼,父子之礼,夫妻之礼。“孝”指对尊亲敬老等善德的通称。“悌”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

现代文化与价值观的多元化演化,生活生产方式的多元性与冲突,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伦理观,已经让不少父辈与他们的子女之间的距离变远,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差异拉大,父辈与子女的关系有所疏远。尽管血缘在父亲与子女之间无法割裂,但是,父子、父女之间的心理距离、价值观的冲突日甚。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家族、血缘观念较为深厚,父母在不远行的意识较为普遍,这与当时的教育、就业与体制有关,也与社会及家庭教育有关;80年代逐步冷漠、人情及血缘变淡,90年代部分人之间的血缘意识愈淡;00后、10后、20后的家族观念、父女(子)观念、血缘亲情更淡,甚至出现了“断亲”问题。断亲现象指的是社会变迁多种原因,很多人都因此跟亲人之间来往越来越少。同时,上辈(父亲、父辈)对子女的权威与偶像逐步消除,子女对父辈、父亲的叛逆、抵触、乃至不认可(不敬)的现象较突出。这既有社会与文化进步的影响,更有社会价值观的部分负面影响,以及一些子女社会价值观过度“西化”的深远的、持续的影响。

翻看历史传记,“24孝”故事激励着一代代人效仿并孝敬、善待自己的父母,这种传统一直传承了很多辈、几千年。当然,历史上也有不孝、不敬重父母的记载,但那是少数。

不知从何时,在一些地区,城乡之间,崇拜金钱、崇拜地位、精致利己主义有所蔓延,在官方的少数干部与民间都有一些体现;少数子女对父亲(母亲),特别是对无收入、无积蓄、无社会地位的亲人(父亲、母亲)的孝敬氛围变淡,社会风气趋向功利性,父亲母亲老了,往往在子女面前变得小心翼翼,生怕子女不高兴,而子女仿佛成了“父辈”,对老人教训、呵斥,甚至虐待老人、遗弃老人、打骂老人等恶性事件频发。少数子女对父亲的不耐烦与叛逆、顶撞成为常态,并且不以为然。当然,这里面可能有其进步的因素,但是,是否也应对照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如孝文化、悌文化等)进行反思:难道自己的父亲真的不优秀?难道父亲的养育之恩是天经地义吗?眼看一个个父亲(父辈)对子女从小大,到成人的无私呵护,眼看着一个个渐渐变老的父亲。

父爱如山,父爱永恒始终是人类的主旋律。父辈对子女的牵挂是无私的,是永恒的,直到终其一生。为什么一些子女对于父亲母亲就不能温柔一些?就不能体贴一些,亲热一些?为什么很多的子女总是陌生的眼神看着自己的父亲、冷冷的话语,尖刻的反驳对待自己的双亲呢?

在一些地方,躺平、啃老不敬老、利己不养老的子女与现象成为风气,甚至时髦。媒体上常常出现老人被遗弃、 被虐待的报道,不得不令人反思与扼腕,这些事件中,折射出了社会文化的一些问题或风险,让人不得不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来分析与反思:如何甄别、确立乃至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如“孝道”呢?如何让父亲(父母)老了的时候活得更有尊严(父严母慈子孝)?如何让子女更珍爱血缘与父爱(看着父母慢慢变老,心贴的更近)?等,这是心碎而难以回答的话题,它事关人伦、血缘、传承,乃至中华民族的价值与文化演变。

多数子女,对于父母疼爱孝敬,呵护知微,无限感恩,甚至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基因,这类感人的故事很多。但是,现代节奏下的子女们,为养家糊口与生活所迫,只能离开养育自己的家园、父母,到外地就业、谋生,对白发苍苍的父母无法在身边尽孝,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心存愧疚。还有一些为了国家与社会,守边站岗,只能远离父母,无法尽孝,自古忠孝两难全。他(她)们的父亲懂得自己的子女,也无怨无悔。

在父亲节之际,感恩养育我的父亲,也追忆逝去的父亲的父亲(祖父),以及自己的祖先(先祖)。有时候,在思考人类从哪里来,自己从哪里来。有时候在思考好父亲的定义、现代社会的父子、父女关系,以及如何界定中华传统文化的“孝”与“个性”等话题。

父亲对子女的牵挂与爱是永恒的。子女有父亲(母亲)在世,自己就永远不会老,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永远有心灵的归宿。

父爱永恒,感恩一生(图3)

家有老父(母)是个宝,家有子女是小棉袄。亲情,血缘,剪不断,理还乱。

父亲节之际,祝愿天下的父亲,永远快乐、健康、长寿。

谨以此文祝福我的父亲与天下的父辈,以及做了父亲的男人们。

吴维海

2022年6月19日父亲节